匈牙利《天鵝湖》芭蕾舞觀後感

匈牙利《天鵝湖》芭蕾舞觀後感

#感觸

初探芭蕾的迷宮

第一次去看芭蕾舞團表演,印象中的芭蕾舞就是腳要墊高,一切都是如此神秘。《天鵝湖》舞團的表演分為三部曲,時長為 75、55 和 35 分鐘,中間有 20 分鐘的休息時間。全程 165 分鐘的演出,只有古典交響樂、踢踏的腳步聲和演員們的肢體表演。

在不了解故事的前提下,我嘗試單憑表演去感受整個劇情和敘述。

一直到了第一部落幕的時候,我似乎都無法入戲。當台上有眾多演員的時候,我雖然坐的位置很好,但還是有點目不暇給的感覺,抓不到重點地東看西看。當表演是 Solo 或是男女主角的單獨表演時,我比較能專注。我看什麼呢?翩翩舞姿、演員的臉部表情和幅度很大的動作。我心中默數著音樂的拍子,看看演員們有幾次的動作是落在節拍上的。但是,我心中和故事的連結還是薄弱的。我是個不稱職的觀眾。

音樂與舞蹈的距離

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最近重看的周杰倫電影《不能說的秘密》的影響,我感受到柴可夫斯基似乎一樣用著同樣的旋律,以不一樣的表達方式穿插在劇幕之間,營造出熟悉但又不一樣的感受。同樣的調子可以是輕快,也可以是沈重,這些取決於樂器的選擇和音符的堆疊方式。其實柴可夫斯基比周杰倫早了不知道多少年,或許這種音樂風格才是啟發後來者的泉源。

心中一個直覺是:表演並沒有特別的流暢。可能我慣性地數著拍子,嘗試感受舞者的動作是否都落在每一節奏上,但往往落了幾拍後就會斷掉。這也許是編舞的設定,但這種斷裂的節奏讓我覺得距離感很強烈。

我不知道是先有音樂還是先有編舞,但我感受到交響樂似乎在述說一個故事。這交響樂比現在電影中的配樂更搶戲,更像是主旋律主導整個表演的節奏。

舞蹈者的動作很優雅,手臂的動作很像天鵝。許多動作的難度都極高,沒有紮實的舞蹈根基根本做不到。我一邊看著表演,一邊心中想著怎麼樣評斷和感受這樣的表演?

獲得理解的「鑰匙」

中場休息的時候,我終於翻閱了購買的節目冊,終於了解了每一幕的故事。

當我和劇情有了連結後,我開始留意演員想要表達的情感。什麼時候的動作是開心的?什麼時候可能是表達悲傷的?劇情背景知識對於欣賞古典舞劇是一把「鑰匙」——沒有台詞、只有音樂與肢體,沒有引導就像要在迷宮中尋找出口。

芭蕾,是一種來自過去的藝術語言

我驟然明白了一個道理:芭蕾舞這個表演形式是幾百年前為貴族設計的娛樂。那個時候沒有電視、沒有抖音,甚至交響樂都可能是現場演奏的。如果只能倚賴肢體在那麼大的舞台表演,又如果我是編劇,我會如何安排這些表演呢?這個思路讓我茅塞頓開。沒有語言,只有音樂和肢體表演,動作必須大啊!

體悟與反思

演員的無聲,劇幕之間的流動,需要強大的觀眾想像力。人的想像力會把劇情與表演之間的空白填滿。這樣的表演方式,應該會讓每一位觀眾打造自己心目中的《天鵝湖》。

主角需要很賣力,女主角尤其需要跳很多。就如現在的演員與網紅需要有才藝,芭蕾舞者需要能夠墊腳轉圈,還要完成高難度的原地旋轉。這些技巧正是吸引觀眾的方式,也是這種表演形式的獨特之處。

這場演出讓我短暫地穿越回過去的世界,用古人的思維欣賞表演。

看戲的人,是在看戲?還是在看著自己的故事?

Leave a Reply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