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感觸 初探芭蕾的迷宮 第一次去看芭蕾舞團表演,印象中的芭蕾舞就是腳要墊高,一切都是如此神秘。《天鵝湖》舞團的表演分為三部曲,時長為 75、55 和 35 分鐘,中間有 20 分鐘的休息時間。全程 165 分鐘的演出,只有古典交響樂、踢踏的腳步聲和演員們的肢體表演。 在不了解故事的前提下,我嘗試單憑表演去感受整個劇情和敘述。 一直到了第一部落幕的時候,我似乎都無法入戲。當台上有眾多演員的時候,我雖然坐的位置很好,但還是有點目不暇給的感覺,抓不到重點地東看西看。當表演是 Solo 或是男女主角的單獨表演時,我比較能專注。我看什麼呢?翩翩舞姿、演員的臉部表情和幅度很大的動作。我心中默數著音樂的拍子,看看演員們有幾次的動作是落在節拍上的。但是,我心中和故事的連結還是薄弱的。我是個不稱職的觀眾。 音樂與舞蹈的距離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最近重看的周杰倫電影《不能說的秘密》的影響,我感受到柴可夫斯基似乎一樣用著同樣的旋律,以不一樣的表達方式穿插在劇幕之間,營造出熟悉但又不一樣的感受。同樣的調子可以是輕快,也可以是沈重,這些取決於樂器的選擇和音符的堆疊方式。其實柴可夫斯基比周杰倫早了不知道多少年,或許這種音樂風格才是啟發後來者的泉源。 心中一個直覺是:表演並沒有特別的流暢。可能我慣性地數著拍子,嘗試感受舞者的動作是否都落在每一節奏上,但往往落了幾拍後就會斷掉。這也許是編舞的設定,但這種斷裂的節奏讓我覺得距離感很強烈。 我不知道是先有音樂還是先有編舞,但我感受到交響樂似乎在述說一個故事。這交響樂比現在電影中的配樂更搶戲,更像是主旋律主導整個表演的節奏。 舞蹈者的動作很優雅,手臂的動作很像天鵝。許多動作的難度都極高,沒有紮實的舞蹈根基根本做不到。我一邊看著表演,一邊心中想著怎麼樣評斷和感受這樣的表演? 獲得理解的「鑰匙」 中場休息的時候,我終於翻閱了購買的節目冊,終於了解了每一幕的故事。 當我和劇情有了連結後,我開始留意演員想要表達的情感。什麼時候的動作是開心的?什麼時候可能是表達悲傷的?劇情背景知識對於欣賞古典舞劇是一把「鑰匙」——沒有台詞、只有音樂與肢體,沒有引導就像要在迷宮中尋找出口。 芭蕾,是一種來自過去的藝術語言 我驟然明白了一個道理:芭蕾舞這個表演形式是幾百年前為貴族設計的娛樂。那個時候沒有電視、沒有抖音,甚至交響樂都可能是現場演奏的。如果只能倚賴肢體在那麼大的舞台表演,又如果我是編劇,我會如何安排這些表演呢?這個思路讓我茅塞頓開。沒有語言,只有音樂和肢體表演,動作必須大啊! 體悟與反思 演員的無聲,劇幕之間的流動,需要強大的觀眾想像力。人的想像力會把劇情與表演之間的空白填滿。這樣的表演方式,應該會讓每一位觀眾打造自己心目中的《天鵝湖》。 主角需要很賣力,女主角尤其需要跳很多。就如現在的演員與網紅需要有才藝,芭蕾舞者需要能夠墊腳轉圈,還要完成高難度的原地旋轉。這些技巧正是吸引觀眾的方式,也是這種表演形式的獨特之處。 這場演出讓我短暫地穿越回過去的世界,用古人的思維欣賞表演。 看戲的人,是在看戲?還是在看著自己的故事?
適者生存、命運還是生命的選擇?
不假思索的生活,容易把曾經遺忘, 讓我們不自覺的生活在輪迴之中。 在命運巧妙的安排下, 兩位老婆婆被迫記憶起曾經的經歷和生活中曾經學得的技巧。 哪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 一年過去了反而讓他們可以更充裕的面對下一個寒冷的冬天, 也讓她們重拾活下去的資格和斬獲新的獨立性。 反觀離開的族人, 在資源相對充裕的情況下, 並沒有從過往的經驗提煉出可以讓族人逃脫輪迴的方法。 冬天再次來臨的時候, 一樣的窘境再次發生。 命運 vs 自我突破 兩位老婆婆本可選擇放棄,但她們選擇了奮鬥,這讓她們不僅存活,還變得更強大。反觀族人,他們雖然擁有更多資源,卻仍然逃不出困境。這讓人思考,生存與成功,不僅是外在環境的結果,更是內在選擇的體現。 適者生存 ≠ 最強者,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人 這故事也讓我從新思考適者生存的”適者“的定義是什麼? 是身強體壯或是某些特定的特質? 或這僅僅是命運的逼不得已?或是團隊的合作?還是生活不斷地淬煉? 我想, 不斷地適應變化與克服困難的能力會是我給”適者“的定義。 個人 vs 團隊vs團隊大小 除了個體適應力,故事也突出了「團隊合作」的重要性。兩位老婆婆相互扶持,才能共同度過危機。這反映了一個現實:在許多極端環境下,個人的生存能力固然重要,但真正長遠的生存往往依賴團隊的合作與共享。 部落人數眾多, 但這個團隊的效益還不如兩位老婆婆這個團隊。 團隊的價值不在於規模, 而在於是否有效運作。 其他 這個故事也帶出了以下的體驗: 輕鬆小品, 值得一讀。 Kobo 買書 博客來買書
環球旅行實錄, 一年換取一輩子的記憶
書中並未過多描繪細膩的親子互動,更多的是展示如何實踐低成本的旅行,形似一本實用的旅遊指南。 作者紀錄了他們一家在環遊世界期間所到訪的每一個城市。 讓我大開眼界的是,原來許多我們印象中昂貴的事物,實際上可以用非常經濟的方式體驗。 佩服作者一家說走就走的勇氣。 如作者說的:「有些事情不是你很厲害才能做, 而是做了才會變厲害」。 佩服他們的決心, 也佩服他們這一路上的心態。 他們家的旅行經歷是獨一無二的,正如書中所述: 「真正的幸福從來不是關於打卡景點,而是旅程中那些瞬間」。 這本書給這種旅行方式提供了極好的指引。 他們家人之間的互動相當令人動容。 母女3人站在威尼斯湖後面冷到鼻涕氾濫, 讓先生和自己的童年有充裕的時間對話, 給了丈夫和父親支持與空間! 如書中所述:「孩子會長大的, 無論我們選擇什麼教養的方式, 他們都會長大」 。 我想, 這應該也包括我們心中的小孩! 書中的照片非常美麗。 但是,由於電子書的PDF格式在閱讀器上的體驗不佳,我建議使用更大的iPad來閱讀會更好。 我想作者兩夫妻一開始決定用 1/70的人生去實踐一次環球的旅行的目的達到了。 不管是對自己的願望的實踐、在小孩成長的黃金時期的陪伴, 都在為他們這一家子創造人生獨一無二的回憶。這一個壯舉應該會感然很多人。 我, 或許也應該有些行動了。 Kobo 買書。 博客來買書。
尋找生活中的剛剛好
《剛剛好就是最好》這本書以口語化的風格,通過一位智者的敘述,引導我們如何塑造一個“剛剛好”的人生。書中細說如何調整心態、打造美好的早晨、過一個充實的白天、安靜的夜晚、以及愜意的假日,最終形成一系列有益的生活習慣。這些好習慣幫助我們每天都能保持清晰的心智和輕鬆的態度。 作者指出,心頭的雜念往往是壓力的根源。一個圓滿的人生不應該被無止境的活動填滿,適當的留白讓我們擁有更多的自由空間。生活中的習慣雖然簡單重複,但正是這些日復一日的簡單行為,給予我們發現身心變化的機會。一個有序的生活提升了我們對時間的掌握,從而實現更多的生活目標。 如果能按照書中的建議來培養這些習慣,我相信,我們的情緒會更加穩定,面對生活的挑戰也會更加從容。 Kobo 買書 博客來買書
學會放手,才能高效
作者在書中展開核心概念的方式和一般的商業書籍不太一樣,甚至可以說是以口語化的方式呈現,有點像一個大聲的教練在你耳邊不斷喊話。讀來彷彿作者在提醒:別再事必躬親,學會放手,才是高效的關鍵。 丹·馬特爾試圖傳遞的核心概念是:避免創業者陷入凡事親力親為的窘境,而是適當且有效地找到合適的人,使用正確的方式進行分工。 他提供了一系列概念與方法來實現這一目標。雖然這些方法和概念經過重新包裝並賦予了新名字,但如果常閱讀商業書籍,對這些理念應該並不陌生。 書中呈現的方法並不是什麼前所未有的成功秘訣,而是對實踐經驗的整合與系統化。雖然內容新意有限,但經過作者的重新編排,方法看起來更加實用。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的是,作者坦誠地指出,創業者往往是最容易打破自己定下規則的人。這種清醒且務實的態度,讓書中的建議更具說服力。 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提醒的作用。它讓我重新意識到時間管理的重要性,尤其是如何通過分工和高效管理來放大效能,而不是盲目追求事事親自處理。 書中提到的一個觀點也讓人耳目一新:「10x的目標比2x的目標更容易達成。」 這種思維激勵讀者勇於設定更大的目標,因為只有在挑戰更高目標時,創新和效率才會真正被激發。這與近期在Book:重啟人生 ( 亞瑟.布魯克斯 )所傳達的穩步回歸平靜生活的理念形成了鮮明對比,也讓我思考,不同人生階段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。 雖然這本書的啟發性對部分讀者來說可能有限,但對於需要快速吸收實用建議的人來說,它不失為一本實用的工具書。 Kobo 購書 博客來購書
幽默與生命的交織
最近正想遠離枯燥的工具書,無意間被《大醫院小醫生》封面上的「30週年紀念」幾個字吸引。不禁好奇,究竟是什麼樣的散文,能在30年後依然不斷再版?翻開書頁,才發現這是一本由侯文詠以實習醫生生涯為背景,透過輕快而深刻的故事串接而成的經典作品。從菜鳥醫生對前輩的奉承、醫生之間的「官方說法」,到年輕醫生和護理師之間的曖昧,再到對醫療職責的無奈與反思,侯文詠細膩描繪了醫療世界的酸甜苦辣。 書中處處圍繞著「生離死別」這一人生的大課題展開。醫療人員每天面對接踵而至的生死抉擇:該救誰、如何救、是否放棄。他們見證了人們為活下去拼命努力,感受到希望為一個家庭帶來的力量,也目睹了有人在生活的逼迫下選擇放手。作者從第三者的視角,深刻呈現了生命的冷暖,令人不禁思索:在生死之間的抉擇,究竟如何衡量對錯?書中每個故事都像一把尺子,直擊讀者內心,讓人生的矛盾與掙扎不斷撞擊心靈。 侯文詠在書中還保留了一份難得的幽默感。在這樣高壓的環境裡,他卻用生動的筆觸刻畫了令人發笑的情節:如活人和死人傻傻分不清楚、給錯腳打石膏,甚至還穿插了實習醫生的愛情火花。這些輕鬆的瞬間不僅讓讀者忍俊不禁,更讓人感慨:原來即使在生死攸關中,依然可以找到笑聲與生活的亮點。 這本書讓我對醫生這一職業有了更深的敬意。沒有一定的韌性和強大的心智,實在難以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。 《大醫院小醫生》引發了我對人生課題的思考。這部充滿幽默與溫情的散文集,值得每一個想探索生命意義的人細細品味。c 購買Kobo 電子書 博客來買書
言行不一
為什麼會有些人facebook上常poll 勵志文說什麼做生意需要懂得捨得之類, 但是你和這個人配合其實他是一個斤斤計較, 吃餅要吃最大的人呢? 這種現象其實反映了「說與做」之間的差距,或者說是一種認知和行為的不一致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: 1. 形象塑造: 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勵志文或人生哲理,可能是為了塑造一種「大格局」、「成功者」的形象。這樣的形象能吸引更多關注,甚至幫助他們拓展人脈或提升信任度,特別是在做生意時。 2.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: 一個人可能真心相信捨得的道理,但在實際行動中,由於個性、習慣或恐懼(如害怕損失)等原因,無法完全實踐這種理念。 3. 外表與內心的矛盾: 有些人可能天性比較計較,但他們清楚這種特質在人際交往或商業合作中可能會被人批評,因此試圖用勵志文掩飾或對抗自己內在的缺點。 4. 自我暗示: 發佈這類內容可能是他們給自己的一種提醒,希望透過文字強化這種思維,讓自己逐漸改變。但改變個性是一個長期的過程,並非一朝一夕。 5. 純粹偽裝: 某些人可能完全是出於功利考量,只是為了讓別人認為他們有「大格局」,但內心並未真正認同,甚至毫無打算改變。 如何看待這種人? • 保持理性:不要只看他們的「表面」,而是用實際行動和合作經歷去評估這個人的本質。 • 設立界限:對斤斤計較的人,盡量保持清晰的利益分配和合作規則,以免後續出現衝突。 • 看重行動:與其被表面上的勵志文打動,不如多觀察對方在合作中的真實行為。 這種矛盾性在人際關係中並不少見,但識別和應對是避免不必要困擾的關鍵。
Installing ComfyUI and Flux AI with workflow locally on Mac or Win64
Just gotten a new PC to play Black Myth Wukong. Thought that it might be interesting to see if I can setup the identical setup of comfyUI + flux on the PC and compares that to Mac. Step 1: There are a couple of ways to install comfyUI, more instruction here. The simple approach is […]
健康吃油!油與脂肪的驚人真相:魚油真的比較營養?如何減少內臟脂肪?吃出身心都健康的52個飲食關鍵
第一章節有給了基礎的概念,之後的章節感覺比較牽強且重複的信息量過多且分類不清楚 (比如說作者說脂肪酸有4大類, 但是並沒有清楚列出)。 讀後紀錄如下: 對於書中的一些回饋:
Stable Diffusion : Generating artifact from a picture
Starting from a picture that I downloaded from the internet. I will demonstrate how to use ControlNet to generate new pictures. Next select and use the v1.5-pruned-emaonly.chpt checkpoint and the Euler a sampling method. Both of this you can play around and select other checkpoints and sampling methods. What’s more important is the CFG scale, […]